烈士事迹
当前位置:烈士事迹

二次革命 诏讨使者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1-12 浏览次数:2170

二次革命 诏讨使者

­­­­­­­­­----豫西讨袁军司令杨体锐

 

    一、据西安市档案资料记载 :(公元1912年--公元1914年)

公元1912年  民国元年。

     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职,并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12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

13  孙中山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总统。

18  张钫赴潼关与赵倜会面,签定议和书,东路战事告停。

4月1日   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临时总结职务

10月10日 陕西军政府在西安召开纪念辛亥革命周年大会,会议由张凤主持。

公元1913年  民国二年

6月中旬,杨体锐、于化卿受孙中山、黄兴派遣派赴河南、陕西传达反袁计划

   (来源:西安市档案)

二、委以重任。

1913年,杨体锐被选送到南京陆军军官准备学校学习。7月,在赴宁途中,他听到“二次革命”开始的消息后,到南京讨袁军总司令部拜会了黄兴,介绍了河南的军政情况,提出了反袁斗争的建议。黄兴认为他胆识过人,委以豫西讨袁军司令,并授予亲笔书信,命他与讨袁军营的豫籍兵士阎作霖、于广创、夏、周景文、彭翼东等人返豫陕和刘镇华、张伯英接洽,策动豫西的镇嵩军,联络豫西南地区革命党人控制的部队,特殊是在豫鄂边界和豫西地域纵横驰骋的白朗起义军,使其从侧后方攻击袁军,为南方讨袁军的进军开辟道路。

 

三、据《杀手孽情》书中记载

 

孙中山是政治家、战略家,而非具体的军事指挥员,显然,他心里考虑的是全局而非局部。对决战将在哪里发生,是他不能不预从战略上做出的判断。
  “先生是这样看的?”孙中山的思维太过跳跃,从担忧一个人瞬间跳到对即将发生的战争主战地的预测。这使思维同样敏捷的宋庆龄感觉也跟不上了,以致眼神里露出了一丝疑惑。
  “是啊。就像棋手博奕,不能不预为布局。”孙中山说。
  从一个人到战争的主战场,二者之间出现了联系。
  “那先生派遣杨体锐、于化卿去豫、陕,又派蔚子去四川,都是为此做出的布局了?”在四目相对电光石火的瞬间,宋庆龄的思想跟孙中山又走上了同步。
  “派杨体锐、于化卿分赴洛阳、潼关、西安,我是希望镇嵩军统领刘镇华、陕军第二师师长张钫及陕督张凤翙诸人能在豫、陕响应讨袁,即使做不到,退而求其次,希望也能保持中立。”

四、杨体锐是革命军联络白朗起义军的最佳人选。

农民起义领袖白朗,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率领豫西一带农民发动武装起义。白朗起义也是袁世凯复辟期间,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武装反抗斗争的队伍。

二次革命爆发后,黄兴曾写信给白朗,要求他进攻湖北,配合讨袁军作战,因所派信使在开封被捕杀,信未能送到。同时,孙中山、黄兴还委派同盟会员、河南国民党人杨体锐为河南讨袁军豫西军司令,赴洛阳策动镇嵩军反正和联络白朗。杨体锐亲往白朗军中游说,“白感动,愿听约束”。但后来,因杨被张镇芳杀害,国民党人与白朗的联系中断。

 

五、孙中山、黄兴任命杨体锐为豫西讨袁军司令原因。

1杨体锐思想进步。在开封陆军小学就读时与同学共谋救国之道,加入同盟会; 2、参加经历了辛亥革命,曾任东征军连长、模范团大队长;3、经两次军事院校重点培养(1909年考入开封河南陆军小学1913年河南当局选送杨体锐到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学习),曾赴广州晋见黄兴,商请革命战略。自小习武、轻功很好(村里年长者相传可飞檐走壁);4、其父秉宣,字温甫,清末秀才,补禀生。宣统二年任直隶州州判官,后任革命军旅书记长,咸阳县知事(县长); 5、对河南、陕西的军政情况比较了解,对中原形势分析比较准确,在河南、陕西军队及地方交往广泛,与白朗起义军素有联系;6、笃诚为国、堪当重任,既可铁肩担道义,又能妙手著文章。可谓政治可靠,文武双全。

 

六、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他出生在一个7000的历史古村----班家沟村,书香门第,从小受杨家将保家卫国思想的熏陶,郭明山老师(杨的专职先生)授予他系统的理论知识,使他具备了大学八目(格物、知致、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层,在他的身上有着坚强的革命精神,和昂扬向上的民族气质。孙中山、黄兴感其胆识过人,分外器重。当即委以豫西讨袁军司令,并授予亲笔信件。在腥风血雨笼罩着中州大地的险恶形势下,杨体锐冒着生命危险,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奔驰于汴、洛、陕(县)、潼等地,四处联络革命党人,运动镇嵩军的官兵和白朗起义军,一待时机成熟,即在中原大地点燃革命烈火,举起反袁义旗。由于叛徒出卖、计划泄露,围村搜捕时让谢楚才乘机潜逃,自己不忍连累祖父及家人,便挺身而出,斥敌就缚。解往洛阳途中,敌士兵为其英勇无畏的凛然正气所感动,示意让他逃走,而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杨体锐却爽朗表示:“事情即已败露,就应为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大义所在,我怎能贪生怕死,忍心背义连累你们?”士兵听其言,无不为之动容泪下。严刑审讯,逼杨交待同谋人。杨坚贞不屈,正气凛然地回答:“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惨杀革命志士和无辜人民,天怒人怨,全中国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的都是我的同谋,我能交待谁?”审官连施酷刑拷讯,直使杨体锐血溅骨裂,但他始终没有供出一个同志。1913年8月4日,杨体锐为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英勇就义,献出了年仅21岁的宝贵生命。就义前夕,他从容遗书,封启上写着“杨体锐捷报”(郭先生收转),此“捷报”成为“中华之第一捷报”。
    他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写到:“祖父母杖下:孙罪孽沉重,祸遭杀身,……孙未得为国灭贼,又被贼捕,死不足惜。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孙所乐……此请合家无哀!……不肖孙体锐笑禀。”杨就义后由其老师郭明山(孟津县南达宿人)带领其弟学易至开封,将其遗体运回班沟村。“杨体锐捷报”成为杨体锐向
郭明山老师交出的圆满的、也是他最后一封人生的答卷。

 

七、中华的文明,传统的美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杨体锐捷报”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劝妻改嫁,“惟孙媳王氏,素性贤孝,二老常夸,今忽遭此恶报,孙实不愿其守,年太稚,来日方长,若令终守,不亦太伤人道乎!虽然亦视其心如何?与孙情不过则守,情过则嫁,听之而已。”

其妻王氏因志同道合、感情笃厚,在杨家坚贞守节60余载,于1969年病故终年78岁。1974年1月3日与先烈杨体锐合葬于北邙。殡于杨家祖坟。让后人感受到的是杨门的忠义和巾帼的气节!

1936年国民政府调查河南讨袁牺牲的先烈事迹,经薜光汉把杨的事迹整理,呈报冯玉祥,冯确认杨辛亥革命后参加“二次革命”讨袁牺牲。冯玉祥、张乃器、张难光、刘积学、薜光汉、苗培成等均为杨亲笔题词。苗培成以“体锐烈士遗墨 永鉴丹忱”为烈士敬挽。冯玉祥以“杨烈士体锐千古!碧血丹心”为烈士致哀。焦易堂以“漭漭中原,大河嵩岳,奋志讨贼,以身报国,万应一呼,震域伊洛,杀身成仁,永怀风烈!”歌其气节。章乃器、张难先、刘积学等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名流纷纷题写诗文,赞扬杨体锐烈士的伟大精神!

杨体锐烈士的事迹在省、市、县三级文史资料,省、市报刊,河南省志、洛阳市志、孟津县志上均有记载。

政协孟津县委1991年4月5日为杨体锐烈士树立了纪念碑.每当清明时节,小浪底镇教研组带领周围村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带着诗歌、诵词和纪念文章,带着丰富多彩的节目,为先烈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02年3月30日,社会各界在班沟村举行了豫西讨袁军司令杨体锐烈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2002年9月,共青团孟津县委员会、孟津县教育局命名杨体锐故居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

孟津县电视台于2006年10月录制了《碧血丹心铸英魂》电视专题片并在教育基地举行了首播仪式,县电视台每年清明节时播出。

2009年5月4日孟津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杨体锐烈士纪念馆举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揭牌仪式。

2010年9月8日,杨体锐烈士塑像揭幕仪式在小浪底镇班沟村举行。由孟津县作家协会主席李根柱作词、市著名音乐家王文堂团长谱曲的《杨体锐之歌》在仪式上播出。

河南省电视台都市频道和新农村频道分别与2010、2011年分别对杨体锐烈士的事迹作为辛亥先驱中州人物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1年7月,孟津县人民政府将杨体锐烈士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杨体锐烈士英勇就义了,他像划过天际的流星,使历史的天空倍感多彩。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资料:《中国全史》、《中国近代史》、《中华民国政治史》、《中华帝国兴亡录》、《陕西档案资料》、《河南省志》、《洛阳市志》、《孟津县志》、《杀手孽情》、《杨体锐烈士家世及捷报隐情解密》等。

  

洛阳  许明  整理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