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当前位置:纪念文章

孟津文史资料十六辑 杨体锐捷报之书法艺术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17 浏览次数:2648

  孟津文史资料十六辑


  《杨体锐捷报》之书法艺术


  ——李根柱


  我曾读过有关《杨体锐捷报》的传奇故事。孟津县政协常委卞老西九在世时也曾对我谈及。但我一直认为捷报之故事是文人们的着意夸张之辞。一位民族志士为了实现胸中的理想,以身殉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屡见不鲜。远的不说,近代如谭嗣同、吉鸿昌、方志敏、陈然等。这些志士的共同点为:其生前已为人中之杰、时代精英。为实现民族大业矢志不渝。虽斧钺加身,鼎镬在前仍大义凛然、不改初衷。他们留下的绝命诗文,成为民族史诗中的闪光点,被代代后人在心中传唱。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一位21岁的年轻人,在临刑前把自己的死讯从容书就,冠以“捷报”二字转达家中亲人,杨体锐烈士堪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人。


  杨体锐,字姿英,乳名学周。1892年生于洛阳孟津马屯乡班沟村。十七岁以“权国家之兴隆,保社稷之安宁,必曰军人乎!其强则长国威,而弱则损国气,此古之大较然也”警句起首破《贵军人论》考题,在河南数千考生中一举夺魁,奏捷开封河南陆军小学,。


  在陆军小学期间,他接受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喜讯传来,他即奔赴潼关,投入“秦陇豫复汉军”任东征军连长。辛亥革命胜利后,被任命为模范团大队长。又被破格选送南京陆军军官预备学校深造。袁世凯窃辛亥革命成果,孙中山、黄兴等在南京起兵讨袁,史称“二次革命”。杨体锐以雄才大略被孙中山、黄兴委任“豫西讨袁军司令”。在其回陕西、河南策动倒袁的过程中,被袁世凯鹰犬镇嵩军标统刘镇华密捕,押往省城开封。1913年农历八月初四,杨体锐坚贞不屈、从容执笔,一挥而就写出《捷报》后,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年仅21岁。


  在90年代后的今天,当我们目睹这封书信体捷报时,仍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穿透无垠时空,撞击我们的心扉。


  “杨体锐捷报”五个大字,竖写于信封正中,行草字体飘逸刚健,大气磅礴。“杨”字略大,铁画银钩,象要从纸上蹦出来。“体锐捷报”四字如钢线缭绕,盘蛇卧龙。信封背面仅“八月初四”四字。“八”字左撇右点,浓墨如漆,开合呼应。撇点宛如飞天之剑,插地之刀。“月”字小且瘦,如竖目半闭,泪眼模糊。“初四”二字,笔用锋尖,慢意轻拢。


  正文全文249字,共2页。竖写在红线通格的软笺草纸上。“……孙罪孽深重,祸遭杀身……”开句笔意深沉似有千言万语凝铸其中。字字如将军走马,平沙落雁。“二老年经七旬,未能奉养告终,徒唤奈何……”依依深情尽在一笔一划中如丝如缕,勾挑起黯然神伤,感慨无尽,此处用笔平实,字字泪结成冰,无限眷恋。“惟孙媳王氏,素性贤孝,二老常夸。今忽遭此恶报,孙实不愿其守,年太稚,来日方长,若令终守,不亦太伤人道乎……”自“孙实不愿其守”始,墨色渐淡如复严霜,墨似兑泪重调,行草慢入狂放之境。字字着笔如轻云幻化,薄烟绕空,意态恣肆如山云出岫,来去无碍。其笔法脱尽一切法帜之外,又复入一切法帜之中。字如秋夜银河星斗,闪烁明灭;如横江白露,点点滴滴;如花间蝶舞,款款联翩;如清溪幼鱼,聚散怡然。


  以下写事、告父、别母、嘱弟、托兄、辞伯。如春日黄昏举家围坐院落,重逢话别,句句气势联贯,笔笔连环相扣。用笔用墨意态安闲。如云水飞瀑倒挂天际,如新藤抽条纷纷披披。


  “……孙未得为国灭贼,又被贼捕,死不足惜……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孙所乐……孙由府至省,毫无所苦,即死时亦茫然无知,并不受罪……”此段墨色复变凝重,笔意复又激昂,横竖旷放夸张,落笔云烟骤起,大有岳武穆草书《满江红》之遗风。其茫然之“然”字,虬龙蟠结,扶摇飘举。“并不受罪”笔意连缀一气呵成。如彪群飞扑入林,摇落枯叶,只瞥见其影而难窥其形。


  “别言不叙,此请合家勿哀。”为通篇结语,十个字结构错落,若断若续。“别言不叙”如喷吐激射出膛之弹丸字字飞动。“勿哀”二字笔成狂草,如风飙乱草漫天抛撒。


  “不肖孙,体锐笑禀。”七字沉入信笺左下角,末笔如鹰喙突飞,石峰斜插,结束整篇,篇外犹锐存激箭之势。


  《杨体锐捷报》在烈士就义不久即广为传抄,在中华大地上引起强烈反响。民国安徽省民政厅,曾把烈士遗信抄报省党部,替烈士申报嘉奖。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等民国军政要人纷纷题词,给杨体锐烈士以极高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武将兼书法家的墨宝存世有限,现有迹可寻者似有杜预、谢安、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原件存世者自民国以来怕也寥寥。辛亥革命先驱杨体锐饱蘸精诚,溶合碧血写成的《杨体锐捷报》,以其雄、刚、奇、伟、峻、熟、灵、畅,独具思想和艺术魅力,实可谓中华一绝,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