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章
当前位置:纪念文章

一腔碧血半壁红 ——杨体锐烈士诞辰110年祭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2-06 浏览次数:2630

 杨体锐,字姿英,乳名学周。1892年(清光绪18年)岁在壬辰,生于河南省孟津县马屯乡班沟村。其父杨秉宣、字温甫,清末秀才,后补廪生,宣统二年任直隶州州判官,后任旅书记长、咸阳县知事。体锐兄弟二人,其弟杨学易为中医大夫。


  体锐幼年即聪慧超绝、胆识过人。1909年(清宣统元年)杨体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河南陆军小学,时年他才17岁。考试的论文题目是《贵军人论》。杨体锐下笔千钧破题写道:“……权国家之兴隆,保社稷之安宁,必曰军人乎!其强则长国威,而弱则损国气,此古大较然也!”文章开笔便气势非凡,该文评判列数千考生之首。成为该校第四期学生。


  在校期间杨体锐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外军事理论,学习治国强兵的方略。当时的开封为河南省府所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河南的传播中心。杨体锐很快接受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痛恨满清政府和军阀专制,决心拥护民主革命,推翻满清腐败统治,拯民于水火之中。1910年加入同盟会。开封河南陆军小学虽为满清政府官办学校。受北洋军阀直接控制,但民主思想在学校早已成了风火燎原之势。


  自1900年至1908年孙中山等在南方组织的反清武装起义多达8次,孙中山提出的口号是“用大炮轰塌清政府”。1911年2月,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备广州起义的全面计划。4月13日,黄兴入广州城,4月27日震惊国内外的广州起义爆发。由于起义军接应不当,致使这次起义失败。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反清斗志。当时河南省都督张镇芳为袁世凯的亲信,与所部柴得贵在开封设立军警联合稽查处,专职捕杀革命青年。河南军方在开封有一座火药库,火药库的助理司守人员为杨体锐的同学。杨体锐与同学郝漪、谢维南等,秘密联铬火药库的看守,把点燃的数支火香插到火药桶上,成功地引发了火药库大爆炸。开封火药库的爆炸,足以让腐败政府心惊肉跳,军方唯恐开封河南四、五期陆军小学的学生参与革命运动,就勒令该校停课,所有学生暂返原籍。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总结说:“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为最后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事实确是如此,广州起义后不到半年便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胜利使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直接形成了中华民国的诞生。


  杨体锐在军校停课返回原籍时,尊父母之命与孟津马步村王氏结婚,王氏性行贤孝,夫妻感情甚笃。然而该时19岁之杨体锐志在天下,志在国家。就在杨体锐新婚数月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发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宣言中说:“临时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宗旨,完成国民之志愿。”接着南京临时政府通电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并将1月1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


  中国历史进入了异常复杂多变的危急关头。南方革命党根基尚未稳固,半壁江山尚未统一,而北方满清政府还维持着摇摇欲坠的残局,真正的军政大权却在虎视政权的袁世凯手中。中国可谓黑暗与光明并存,正义与邪恶同在。


  武昌起义胜利日为1911年10月11日,10月22日(阴历九月初一)陕西,湖南在同一日起义,宣布拥护共和。由于清政府在河南的统治力量较强,虽然在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三曾在开封闹过一次起义,但规模不大,清政府捕杀了一批革命党人,起义就失败了。


  陕西辛亥起义后,清政府派了毅军赵倜向潼关进攻。当时陕西军政府派秦陇豫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字伯英,新安县铁门镇人)和敌人在陕豫边界进行拉锯战,潼关失而复得者三次。战斗异常激烈残酷。此时的杨体锐告别父老和新婚妻子,奔赴潼关投入同盟会会员张钫率领的秦陇豫复汉军,任东征连长。民国成立后又被张钫任命为模范团大队长。


  在张钫的部队第一次打出潼关后,刘镇华、丁同声和王天纵等河南人士率领豫西一带的民间自发武装先后参加了张钫的秦陇豫复汉军。清政府同张钫的部队对阵的有第二镇王占元部、第六镇周福林部、毅军赵倜部共约2万余人。


  1912年1月1日民国成立后,陕西军政府决定裁兵减政,张钫把裁下的部队改编为镇嵩军。委派刘镇华为豫西观察使统领该部队。镇嵩军共三标一营,总数约4000余人,分驻豫西洛阳至潼关22个县。刘镇华,河南巩县人,极善官场投机奔走。刘镇华得到豫西一块地盘后,暗中对袁世凯表达忠顺,取得袁的信任;另一方面以整饬军队为名扩充镇嵩军,欲伺机脱离张钫独立。不久就成为统治豫西一隅的封建主。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使袁世凯在清政府和南方革命党之间大耍两面派手腕,骗取了革命党的信任,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便让位于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取了南方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统宣布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宣布辞去自己的临时大总统职务。当时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与此同时,河南督军张镇芳通知开封河南陆军小学第四、五期学生到省城开封,举行毕业典礼仪式,并颁发了毕业证书。发放毕业证书后并告知四、五两期学生暂回原籍,不久将让他们到南京第三陆军预备学校深造。


  1913年7月,原开封河南陆军小学四、五两期学员在政府专员护送下,赴南京第三陆军预备学校报到。途经武汉时,闻听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暴发,孙中山毅然举起了反袁大旗,并义正辞严的正告袁世凯:“文必以前此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反对公一人,义无反顾。”南京黄兴反袁独立,江西李烈钧也起兵反袁。


  杨体锐及其同学到南京下关码头,望见讨袁军旗帜迎风飘扬,大部分人吓得魂不附体,离船登岸之后,却又急急忙忙设法返回河南,忙不迭地离开了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南京。但是几位爱国志士却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进城去见讨袁军总司令黄兴。杨体锐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要亲自参加保卫辛亥革命成果,推翻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战斗。黄兴当即派路孝忱接待,把这支革命有生力量编入讨袁军教导营,住南京陆军第三预备学校。


  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这批学生到宁,确让黄兴等核心领导兴奋不已,黄兴多次与这些学生晤谈,了解北方特别是河南的敌我态势。由于杨体锐曾在秦陇豫复汉军中担任模范团大队长,熟悉内部情况,在江苏讨袁军司令部里,黄兴认真听取了他们关于河南形势的介绍和在河南开展反袁斗争的建议。对于有胆有识的杨体锐特别器重,迅即委以河南豫西讨袁军司令的职务,回豫策动驻扎豫西的镇嵩军(该军由原秦陇豫复汉军之一部改编而成)起义,占领洛阳,宣布“独立”(脱离北洋军阀统治),进而联络豫西、豫西南地区由革命党人控制的军队,特别是在豫、鄂边界和豫西南广大地区纵横驰骋的白朗起义军,从侧后攻击袁军,以分袁军南下之势,为南方讨袁军胜利进军开辟道路。将孙中山三封亲笔书信交给杨体锐,命其到河南、陕西、白朗起义军传达反袁计划。


  当时的河南,正处于袁世凯的心腹爪牙张镇芳的残酷统治之下,成群的军警、侦探象猎犬一样,日夜横行在全省城乡,大肆逮逋、残杀革命党人和青年学生,开封古城,往往一天就几十人、百十人被枪杀,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州大地。许多软弱的国民党人被白色恐怖所吓倒,纷纷变节,登报声明“脱党”。但这一切都没有使杨体锐畏缩动摇,反而更激起了他对北洋军阀的仇恨。在汴、洛、陕(洲)、潼(关)等地,他冒着生命危险,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四处联络和聚集坚持斗争的革命党人,运动镇嵩军官兵起义,并与白朗起义军建立了联系,等待时机成熟,即在中州大地举起反袁义旗。


  正当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日渐就绪时,与杨体锐同行的高丹桂却经不起敌人的威胁利诱,把起义计划泄漏于敌,使秘密起义迅遭破坏。杨体锐在陕西面见张钫后返洛阳,准备南下,因天降大雨,客运不通,铁路停运,杨体锐顺便回到孟津老家。杨体锐刚进家门,刘镇华的骑兵便跟踪而至。家被围后,不忍心其祖父母及家人遭刑连累,挺身而出,斥敌受缚。被解送洛阳,途中,押解的士兵对杨体锐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十分敬佩,不忍将他送入虎口,向他耳语:“这里山路崎岖,你乘机逃走。”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杨体锐回答:“事情即已败露,就应为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大义所在。我怎么能贪生怕死,忍心背义连累你们呢?”士兵们听后,无不为之动容下泪。


  杨体锐解至开封后,被拘押在张镇芳屠杀河南革命人的总机关——军警联合会。审讯中,审判官逼迫杨体锐交代同谋者。杨体锐坚贞不屈,正气凛然地斥道:“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惨杀革命志士和无辜人民,天怒人怨。全中国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的人都是我的同谋,我能交代谁?”问官即令严刑拷打,一而再,再而三,直打得杨体锐骨碎肉飞,但他咬紧牙关,始终没有出卖任何一个同志。


  八月四日,年仅二十一岁的杨体锐为了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就义前夕,杨体锐与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与新婚仅一年怀孕在身的妻子诀别,他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写道:“孙未得为国灭贼,又被贼捕,死不足惜,家中万勿过于哀恸。人固有一死,此固孙所乐。”充争反映出烈士献身革命、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1913年农历八月初四(公历9月4日),开封军警联合会的监狱前军警林立,狱警把笔墨纸砚送入杨体锐牢房,杨体锐从容遗书,平静地写下了震撼千古的绝笔书,其遗书全文于下:


  祖父母大人鉴:


  孙罪孽深重,祸遭杀身。二老年经七旬,未能奉养告终,徒唤奈何!惟孙媳王氏,素性贤孝,二老常夸,今忽遭此恶报,孙实不愿其守,年太稚,来日方长,若令终守,不亦太伤人道乎!虽然,亦视其心如何?与孙情不过则守,情过则嫁,听之而已。我父能得事归,三百债金缴完手中稍有盈余,即可归家。吾母身体素弱,可令其在我外婆家常养。家中深望我哥料照。学易可与吾四叔做活。吾伯多病,不必过于多萦家务。孙未得为国灭贼,又被贼捕,死不足惜,家中万勿过于哀痛。。人固有一死,此死固孙所乐,谢镇华以病而死亦然也,家中亦如视谢镇华可也。孙由府至省,毫无所苦,即死时,猛然无知,并不受罪。


  别言不叙,此请,合家无哀。


  不肖孙体锐笑禀


  一九一三年八月初四


  杨体锐的遗书是通过邮局由其老师郭明山收转家中,信封上有杨体锐手书“杨体锐捷报”字样。其浩然大气,令人敬仰。


  杨体锐就义时年仅21岁,其遗体由其老师郭明山(孟津县南达宿林人)和其弟杨学易自开封运回安葬。遗孀王氏生一女早夭,王氏坚贞守节60余载,于1969年病故,终年78岁。与先列体锐合葬于北邙。


  杨体锐烈士英勇就义了,但他像划过天际的流星,使历史的天空倍感多彩。每一遍敬读他的遗书,人们都会产生新的感悟,这是一种伟大精神的感昭,这是一个伟大民族之精神折射出的熠熠辉光。


  杨体锐的遗书传至上海、传至南京,传至广州……传承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1936年国民政府调查河南讨袁牺牲的先烈事迹,经薛光汉整理,杨体锐的事迹材料呈交冯玉祥将军,冯玉祥题“杨烈士体锐千古!碧血丹心。”深致悼念……落款为“冯玉祥敬题”。


  苗培成题“体锐烈士遗墨,永鉴丹忱。”垂示后人。


  章乃器、张难先、刘积学等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名流纷纷题诗文,赞扬杨体锐烈士的伟大精神!


  杨体锐烈士的遗书传到安徽,当时在安徽省政府工作的孟津籍人韩厚生、刘亚仙、胡子安、郭挺生、周润六等,无不被杨体锐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所感动。他们将杨体锐的遗书裱成手卷卷页,由韩厚生主笔起稿,备文呈送国民党政府,呈请将烈士的事迹宣付史馆,并抚恤其家属。


  政协孟津县委于1991年清明节为杨体锐烈士树立了纪念碑。慰忠魂于地下,垂忠烈于后世。


  在杨体锐烈士诞辰110周年之际,作者有幸接触整理烈士的史料,特写诗一首献给烈士以表敬重之情。


  七律


  ——杨体锐烈士110年祭


  百年风云写英雄,冲天锐气颂杨公。


  万中华千嶂暗,一腔碧血半壁红。


  群魔乱舞难得道,长剑倚天廓晴空。


  太平二字血染就,天地同铭烈士功。


  (作者:李根柱孟津县作协主席)


  近期烈士的遗物及冯玉祥、苗培成、焦易堂的题词(文革中县公安局收走,81年从县法院丢失),在陕西发现,经过多方努力有关部门配合,终于取回了遗书,使这珍贵的遗物,物归原主,近日烈士的后代又将这一珍品捐献国家,由洛阳市第一档案馆收藏。


  一腔碧血半壁红


  七律


  ——杨体锐烈士110年祭印悟


  百年风云写英雄,冲天锐气颂杨公。


  万中华千嶂暗,一腔碧血半壁红。


  群魔乱舞难得道,长剑倚天廓晴空。


  太平二字血染就,天地同铭烈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