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墓与神秘班沟
--7000年文化古村 班氏家族族居地
李根柱
班 超 墓
班超,字仲升,号定远。生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卒于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是东汉名儒班彪少子。班超是继张骞之后通西域的又一名杰出人物。班超之兄班固,其妹班昭均为东汉著名之史学家。
班超从西域回到京城洛阳的时间以及病因和卒岁都记载得较为清楚。然而没记载班超的葬地。清乾隆《洛阳县志》载,墓“在北邙山”。《孟津县志》载:“朝阳乡张阳村西有一大冢,俗称班墓,是汉定远侯班超墓。”
班墓亦称班冢,是孟津百姓世代沿袭的俗称。该冢在孟津县今朝阳镇张阳村西北,煤窑新村紧邻其北,距瀍河东岸仅约三华里。墓上封土虽经近二千年风剥雨蚀,仍不失往日的非凡气概。墓略成正方形平顶高台,高约十米,边长各约二十五米。
班超墓虽不及帝王陵弘大,但班墓在东汉诸帝陵之西,据墓地周边地形分析,其墓朝向略偏东南,与东汉诸帝陵方向一致。班墓周边现仍有北魏较大型王墓三座。在洛阳北邙山东周王陵,东汉皇陵,北魏皇陵,后唐皇陵等四大帝王陵区内,班墓所在地与其他帝、王陵区相距较远,其周边均是以王、侯为主的墓葬区。
笔者有幸从友人处获赠一《唐故宁州刺史崔君墓志铭并序》拓片,拓片虽有残破和字迹模糊之处,但其墓志末后数行有“……子纡绩扶榇归祔北邙,泉宫西南距汉射声校尉班侯墓百四十步,忠瘁之囗同归道山……”据友人生前云,该墓在1975年因群众修引灌渠,在班墓东北出土。友人虽持有拓片 ,但墓志却流徙济源轵城。
墓中点明的班超墓位置,足可以与清乾隆《洛阳县志》记载和孟津百姓传言相互佐证
神秘班沟
瀍河自孟津横水东部发源,一路蜿蜒八十余华里,经洛阳市区入洛河。伊、洛、瀍、涧四大河流,是滋润河洛文化的四大神水。中国最早的古籍《山海经》、《淮南子》、《左传》等都有有关瀍河之记载。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瀍河流域孟津境内的班沟遗址,后李遗址等就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保护文物“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班沟遗址发现裴里岗时期的石磨盘,班沟遗址被确定为距今7000年的裴里岗文化遗址。
上溯中国历史,夏都斟鄩、商都西亳自然不必赘述。“周公卜洛”更是与瀍河息息相关。《洛阳市志·文物志》载:“据《尚书·洛诰》、《逸周书·作洛解》所述,西周时期的成周城北依郏山(即邙山),南系洛水,西至涧河,东逾瀍河,其中心区域在洛河北瀍河下游两岸。“
1952年由中央文化部、中国科学院等为主组成的发掘队,发掘了著名的《洛阳烧沟汉墓》250余座。这些墓葬从时间上横跨东、西两汉,而烧沟汉墓即位于河东北侧之邙山南坡,距班超墓仅二余华里。
瀍河流经二十多个自然村,村名大多因河或因姓得名,如会瀍、瀍阳、瀍沟、王湾、田沟等,但瀍河中下游之班沟村不但位置奇特,而且有很多难解之谜。
班沟村称名久远而不可考,该村位于今孟津县小浪底镇(原马屯乡)东南瀍河岸边,系小浪底、城关、常袋三乡镇交界之处。全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顺瀍河而下,东距班超墓约13华里,距洛阳瀍河名泉——九泉仅百步之遥。自古以来,班沟就是古都洛阳西达河清、黛峪等黄河渡口的重要驿站。
班沟村缘何得名?成了瀍河流域的难解之谜。
班沟,初名班家沟。这是否可以证明:班沟是以姓得名的,这里最早的主人姓班?
班 寨
班沟村东数十步远是瀍河和她的两条支流之交汇处。瀍河自班沟村西北流来自村东转偏东南流向九泉(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有水库,名九泉水库)就在瀍河转向处,有雅沟水自西来,东达宿水自西南来汇入瀍河。三水交汇处东南有一古寨,俗称为:班寨。
班寨在三水交汇处东南之台地上,寨呈长方形,寨内占地约十余亩。寨子虽小,墙垣巍然。南寨墙长约百余米,基厚五米,高约七米。东、西、南、北均有残墙耸峙。寨墙为就地取瀍河滩土、石、砂夯成,墙上荆棘丛生,绿枝倒挂,野花枣刺,随风摇曳。触景伤情,使人顿发沧海桑田之慨。
班寨西、北两面俱有寨门,门阙通道宛然目前。据班沟年长者称,班寨的北门为该寨正门。1960年以前,寨的北门两扇木制寨门虽倾斜腐朽,但板厚轴立,门钉历历可数锈迹斑斑。寨内仅有倾圯房基淹没于离离荒草之中。
班寨的南寨墙最为雄壮,偏东南处却留有一个豁口通道,原先寨墙完整时这个豁口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寨南墙外过去是一道人工开挖的深沟,沟宽仅有一丈,东达宿水和雅沟水就大部分从这沟中汇流入瀍河,这条沟就是一条护“城”河(班寨属四面环水之寨),遇到紧急情况,寨中人就用一块木板搭向另一方沟沿,人出走后抽掉木板就上了南山,这时,贼寇即便涉水攻破寨子,得到的也只是一座空寨 。
班寨四面环水,一面靠山,其选址的巧妙,门和通道设计的缜密不亚于一座王城。小小的班寨蕴藏着军事家的绝妙玄机。
班寨最初的主人是谁?
如果依据班寨北门的木制寨门半个世纪前依然存在来推断,班寨最后的主人弃寨而去当在清末或民国初年。
如今,班寨内的水井已被黄土淹没,房屋也只剩下田垅中随处可见的碎砖瓦片。颓败的土寨墙突兀在班沟遗址前默默无语,仰望着苍穹,这一切不禁使我们记起了明代孟津人神笔王铎过瀍河时吟出的诗句,“蝴蝶春园醉,英雄战策烧。”“晋殿瀍河咽,唐陵暮草春。”
班 妤 山
顺班寨南寨墙的狭窄逃生通道南出,我们就需攀登班妤山。
班妤山是邙山万山丛中的一座极普通的山。
班妤山也是邙山万山丛中的一座极不寻常的山。
说她普通,因为她和邙山上千万座山岭一样,黄土百丈,红土千尺,春夏一样的苍翠,寒冬一样的苍茫。
说她不寻常,首先在于她有着一个极雅,又极难解读的名字。洛阳城正对的北邙山,大部分山和岭是名不见经传没有名字的。如果说有名字,那就千篇一律是南坡、南岭、北坡、北岭。
这些山岭有名字的极少,但这极少的有名字的山没有一座不是载诸 经史,著之竹帛的。例如,横水镇的谷城山,平逢山、宜苏山见于《山海经》;会盟镇的首阳山等载之《史记》。惟有班妤山虽有极雅的名字而又令人费解。
班妤山又名班婕妤山。百姓念着拗口,就叫班妤山,因为这座山的脚下有班寨、班沟,山上山下又有达八处之多的班家坟。山北半坡还有一口掩映在古槐下的班家井。所以,班婕妤山叫起来最顺口的就是班妤山。
班妤山兑山发脉,自西向东绵延六华里。映带瀍河独立苍茫,在邙山西部傲然独秀,海拔420余米,朝夕登临一览众山朝拱,峰飞天外。
晴好天气,登临班妤山峰脊,揽嵩岳紫气,聆大河涛声;望古都烟云,眺帝陵浮沉;吐纳九泉水库浩淼之气,极目班超墓冢雄健之姿,大有指点山河,壮怀激烈之慨。
站在班妤山巅,班沟、班寨历历目前。班妤山北麓现仍有班家坟两处,墓丘硕大紫荆掩映。班妤山左首及对面北岭散见有班家坟六处,其中大部分坟丘依旧。
班妤山西首对面山半腰有一班家原住址,院内有千余年古槐一株,千年古井一眼。班沟村的老者称:“据祖上讲,班沟人最早吃的就是这班家井的水啊!”
时移代迁,物是人非。
据班沟村民九十一岁的朱玉琢老人回忆说:“我爷爷曾对我说,光绪三十年大旱,班沟的班家人和乡亲们一样外出逃荒,班家最后回来了两位男人,面黄肌瘦,拖着一身病。其中一位年长的男人说,我们怕是熬不过去了,我们死后,谁把我们装殓埋葬,料理我俩的后事,班家的地就归谁!没有多久,这两位班家人就死了。这也许就是班姓后裔在班沟最后的两人……”
班沟之谜解读
解读之一
班沟、班寨、班妤山、班家坟、班家井。有名、有家、有墓。班氏家族是最早在洛阳瀍河流域定居的伟大家族之一。班沟、班寨、班妤山等均因这个家族而得名或者说是这个家族所命名。
解读之二
班氏家族居班沟、班寨与班超墓有关。或许班氏后裔为了守墓、祭祀;或许为避祸逃难。据《中国丧葬史》记载,“守冢在汉代已成为习俗。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下令派20家人为始皇帝守冢,并各遣10家为楚王陈胜、魏安釐王、齐愍王守冢。“陵邑的设置起源于秦。”设陵邑的目的就是守墓。“从文帝开始,陵与陵邑保持了一定距离,少者一、二里,多者五、六里。
解读之三
班妤山或曰卜鱼山之得名来之于班氏祖姑班婕妤。
班婕妤,汉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班固、班超的祖姑),汉成帝时入宫择为婕妤(宫中女官名)为嫔妃中之第二级,地位相当于上卿 。后因赵飞燕之得宠而失势。退处长信宫服侍皇太后,作《自悼赋》忧郁而死,葬成帝陵园。
班婕妤是班氏一族早期发迹的上层人物,在东汉班氏家族中影响颇大。班妤山可能建有婕妤之衣冠冢,或者说这座山就是因纪念班婕妤而命名的。
解读之四
如果解读之三成立,班沟、班寨之主人绝非一般班氏后裔。很有可能以避祸为主,守墓为次。
因班超所代表的班氏望族不乏因功高而致祸者。班超之兄班固因窦宪案受牵连,死于狱中。班超之孙班始因杀了妻子阳城公主被腰斩。
班氏后裔之一支住在距班超墓十三华里外之班沟,就有远离京城避祸和守墓兼得的可能。一般的班氏远脉支系,是不会也不敢随便命名一座山为班妤山的。
结 语
东汉时期,由于班固、班超、班昭兄妹的惊世之才、盖世之功。班氏遂成都城洛阳的名门望族。洛阳城的班家街,北邙山的班超墓、瀍河中游之班沟、班寨、班妤山、班家井、班家坟等,均为班氏后裔辉煌于中华河洛大地的流光溢彩。如今,班沟村又成为小浪底水库南岸开口三条支渠分水岭,三条支渠将从村中流过,九泉水库又重新碧波荡漾了。
还有很多班沟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探索!
还有很多班沟的情结等待我们去感悟!
班氏后裔在河洛大地生活了一千九百年,
他(她)们是历史长河中永远闪光的星宿海……